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课题研究 > 西北师大二附中课程发展规划

西北师大二附中课程发展规划

2012年05月07日 14:26:00 访问量:545

 一、指导思想:
为落实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》和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》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加速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,构建具有时代性、基础性、选择性的课程体系,以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为目标,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突出其个性特长相结合,构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,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。
二、课程设置
(一)课程设置的原则
1、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二附中的办学思想,符合以德育为核心,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。
2、课程设置要以我校的现实基础为出发点,使学生掌握初中学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确保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培养。
3、课程设置要以我校的发展目标为依据,增强课程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,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,注重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,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。
4、课程设置还应注重与小学、高中阶段的教育相衔接。
5、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要稳妥有序,层层推进,不断完善。
(二)课程框架结构与内容
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:国家规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、讲座课程、学科竞赛类课程、研究性学习类、活动类课程。
1、国家规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
学校基础必修课程依据《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》设思想品德、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历史、地理、信息技术、体育、音乐、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。
2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
除国家课程外,学校还根据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要求,根据办学条件和资源、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,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组织地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,所开发的课程本着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使学生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,扩大视野,动手动脑,增长才干,发展志趣和特长,丰富精神生活,增进身心健康”的原则。
此类课程的开设,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范畴内的丰富内容,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。
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:写字、心理健康教育、英语听说、文学欣赏等。这些课程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、英语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。
3、讲座课程有:法律常识、环境教育、生命与科学、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、音乐鉴赏等。这些课程的开设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、重视现实生活的热点,培养学习能力,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。
3、学科竞赛类课程
包括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英语、生物、信息技术。此类课程在深化学科知识的同时,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及科研能力。通过活动和辅导,有利于部分学生脱颖而出,成为综合素质高、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,可培养一批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科尖子。
4、研究性学习类课程
此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、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。 在亲身体验中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,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,陶冶学生情操。
5、活动类课程
活动类课程属于选修课。主要包括:球类、健美操、书法、围棋、声乐等。此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,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。
活动类课程关注学生的经验,强调具有时代性、基础性,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。既能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,同时也重视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,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。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,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,关注未来科学的发展,增强学生科技和法律意识,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,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。
活动类课程首先由教师写一份简要的课程介绍,经学校初审通过后,提供给学生选择。如果选修这门活动课的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数(视学校可提供的师资和设备等资源而定),准予开设。
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、旺盛的求知欲、积极的探索精神、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、获取新知识的能力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、交流与合作的能力。
(三)课程安排
1、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
全年52周:教学时间40周;假期(包括寒暑假、节假日)10~11周;机动时间1~2周。
各学年40周教学时间安排:七、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,复习考试3周,
2、每周活动总量
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,周活动总量平均35课时,每课时45分钟。周六为部分校本课程时间。
3、各学年课程安排
七年级: 思想品德、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历史、地理、信息技术、体育与健康、音乐、美术、写字、心理健康教育、语文阅读、甘肃历史、校班团活动等。
八年级:思想品德、语文、 数学、英语、物理、生物、历史、 地理、体育与健康、音乐、美术、信息技术、心理健康教育、语文阅读、甘肃地理、校班团活动等。
九年级:思想品德、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物理、化学、历史、体育与健康、音乐、美术、语文阅读、校班团活动等。
(四)课程设置说明
1、必修课旨在保证所有初中学生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,每位学生必须修习。限选选修课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,满足学生的在不同学习领域、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,学生应根据自己发展的升学或就业趋势修习。任选选修课是学校和教师为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,根据本地社会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和自身条件创造开设的,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、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。
2、国防教育、环境教育、人口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,部分通过学校统筹计划安排进行。
4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,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题组织、教师指导、小组讨论交流与研究报告发布,实践活动学生也主要在课余时间完成。
5、社会实践主要采用相对集中的形式,结合实际,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出学校,深入社会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培养组织纪律性,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。
6、每周1课时的校、班、团活动。根据需要由学校政教处、年级、班级或学生社团组织活动,进行社会责任意识,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。
(五)课程的发展
1、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与实践性,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。
2、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,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3、课程必须呈现多样性,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。
4、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、动态、不断发展的系统。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要求。
三、课程实施策略
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、教师、学生、教学组织等因素。
1、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,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;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,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,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;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,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、辅助资料。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,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,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。
2、加强教师培训,培养造就一支基本素质优良,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,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。
3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,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,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,使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。
4、创设与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相适应、适合我校教师与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,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,使学生的学习在基于主体的、积极的、自信的、主动探索的、集体合作的基础上,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。
5、学校要根据课程发展规划,积极创造条件,逐步开设丰富多样的高质量选修课程,努力办出特色。
6、课程实施过程应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,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。
7、学校充分利用教师、场地、设备等资源,学校网络资源、阅览室、实验室、计算机房、和专用教室都要面向教师、学生开放。
四、课程管理
学校要把观念的转变作为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,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,聘请专家进行讲座辅导。使教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,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、基础观、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,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。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、局部与全局、继承与发展、借鉴与创新的关系,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,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。
学校鼓励教师努力实现优化教学观念,变教师主宰学生为教师适应学生;优化教学环境,变强制、封闭为民主、开放;优化教学过程,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;优化教学方法,变灌输式为启发式、探讨式;优化教学手段,变传统的单一媒体为多媒体辅助教学,以五个“优化” 保证课程既定目标的实现。
学校要抓住机遇,大力采取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,促进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,使学生在科技氛围中提高科技素养。
学校成立由校长、教务主任、年级主任、教研组长、教师代表、课程专家、学生代表、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,及时收集、反馈学生、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。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,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,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,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,使课程成为一个开放、动态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。        

西北师大二附中课程发展规划

编辑:西北师范大学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“双减”工作投诉电话:(0931)7602075
   师德师风投诉电话:(0931)7602075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