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然谈到了教师要关爱学生,而且从整个具体内容上来看,也与以往有所不同,除了关爱学生还提到了要严慈相济,这是有明确所指的,还提到了保护学生安全,关心学生健康,维护学生权益,提到了这些问题。教育工作为什么要讲究爱心,这个不想多说,实际上有很多老师在讨论思考,这里想说是,有教育爱心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,爱学生是符合教育对象心理需求的。因为从个人角度来看,人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,信任。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被别人尊重和信任当中,他的心里是充实的,他心理是不恐慌的,他的自信心就能够表现出来;而一个人在他的生活氛围中不被人尊重,不被人关注,他的内心是痛苦的,久而久之,他的内心是恐慌的。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实际他们每天也有这样一种心理需要,渴望别人理解,渴望得到别人尊重,渴望别人来欣赏自己。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,包括 老师在内,这个心理也没有完全排除。假如在教育中,一个孩子不被关注,不被老师理解,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,他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变化,他觉得周围人对我不怎么关注。因此有些这样的孩子,他往往从反面来表现以便获得班级关注、让人关注,这样的问题经常表现在所谓的一些差生、淘气的学生、落后的学生身上。有的孩子在班级捣乱,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:我不能从正面得到你们的承认,我就以这样的方式叫你们意识到我的存在,正视我的存在,这是被极度忽略而怨愤性地表现自己存在的极度情绪化行为。如果得不到纠正,发展下去人格可能变得极其消极。帮助教育这样的孩子,如果对他说:要好好学习,严格要求自己,立志成才,当好祖国的接班人等,可能解决不了问题。怎么才能解决好呢?就是要使他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,教育爱在这方面是不可小视的。通过爱使他那种渴望理解,渴望承认,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得到满足,才能够发生变化。因此作为教师,要注重爱心的形成。当然注重爱心的形成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方面,如激励学生等等,不再多谈。
教师的爱心是个什么样的的爱?在教育中常有这样的说法:要向家长爱孩子那样爱学生。教师爱心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的?当然不错了。但要认识到,教育爱与家长对学生的爱是有定区别的,他们的区别从这样几个方面能够看到:一是从爱的产生上来看,父母对子女的爱产生于血缘的亲情关系,而教师的爱则是建立在对祖国、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之上,它是对祖国对事业的责任感之上生发出来的。二是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看,教师对学生的爱,教育性特点最为明显 , 而家长对于子女的爱,养护性比较突出。这不是说家长就没有对孩子的教育工作,但
在教育现实中,真正的爱是怎样的?是不是就是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,热情周到的服务,而不能有严格要求或批评教育?我认为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爱,比如尊重信任学生,关心爱护学生等,但也不能没有要求。在一定意义上,没有要求的爱有时也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。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,这是教育的本来应该。我们应该按照教育的本来应该来把握这样的关系。我很反感现行教育中那种思维极端化,把关爱学生、尊重信任学生这方面极致化强调,夸大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,似乎学生皆可自成。什么一切让学生自主,让学生自主决定,让学生自主选择,似乎教育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必要了,对学生提出要求就是观念陈旧,就是落后于时代。我认为这是典型的主体至上论。有一个数学专业的教育硕士跟我说,他说:我现在当老师非常困惑,我不知道我应该不该对学生提出要求。现在强调要以爱心来对待学生,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在指责教师怎么限制学生,怎么要求学生。这位教师的困惑说明对爱心问题、学生自主性、主体性的极致化强调已经扰乱了很多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思维。限制学生或苛刻要求学生,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中有没有呢?不能否认!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去提醒,甚至批判使它改正,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就不需要严格要求学生,不能把严格要求方式上的不当与严格要求的必要性混为一谈,等同起来。因为严格要求方式上的不当,就忽略、甚至否认了严格要求的必要。认为严格要求就是陈旧的,不能做这样的理解。它不利于搞好教育工作。
如何看待教师爱心对教育的作用?爱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,但是不是教育中教师所有爱的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应?人们可能真的希望这样,可在教育现实中却难以都是这个样子,希望的样子并不意味着实际都必然是这个样子。我曾经提到意义逻辑和生活逻辑问题。意义逻辑的话语中,总是蕴含对某种意义的强调,它就想说明某个事情的重要性,在生活中不可缺少,不可忽视,要引起人们注意。韦唯唱的《爱的奉献》这首歌里,有: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。这就是一个意义逻辑的话语。强调爱的意义,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能没有爱,缺少爱不行。因此,想要让老师都确立教育爱这样的观念,从这个话语上去讲,这是可行的。但是生活逻辑却不能是这个样子,生活逻辑中爱并不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的。我曾经专门讲过这样的专题,这里就不加展开。中心 是生活中的爱是非常复杂的,能够激励人、振奋人的这种爱有,能够剥夺人权利的这种爱也有,比如有些家长,他爱孩子能是虚情假意的吗?都是发自内心的,就是因为爱孩子,他把什么都想到了。甚至孩子怎么做都想好了。因此对学生有不尽的要求和监督检查,结果这种爱造成了对孩子自由意志的控制和剥夺。在这种情况下,那种关爱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。这说明,对于确立爱心,意义逻辑话语有助于确立起关爱学生这样的观念,但在实际工作展开上,不能脱离生活逻辑。在实际工作中,就要考虑怎么样爱学生才得体,怎么样爱学生才有积极的意义,要探讨这方面的方式。
教师爱心的形成,都有各自的想法和实践体会,就我个人而言,觉得要有这样的努力:第一,要把爱心和爱行结合起来。就是不仅要有爱心,也要有这方面的行动。还有就是,要有正确的学生观。另外,希望学校能创造这样的氛围,一方面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